第二十三章 诗杰白居易才情:文采斐然,诗歌传世(3 / 5)

常师此语。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者时。时之来也,为云龙,为风鹏,勃然突然,陈力以出;时之不来也,为雾豹,为冥鸿,寂兮寥兮,奉身而退。进退出处,何往而不自得哉!”从此,他的诗歌更多地关注自身的情感和内心世界,作品风格也从之前的激昂慷慨变得含蓄委婉。

《琵琶行》便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这首诗叙述了诗人与一位琵琶女的相遇、相识和相知的故事。琵琶女本是一位色艺双绝的歌女,她年轻时在京城曾一度风光无限,“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和命运的变迁,她年老色衰,被迫嫁给一位商人,独守空船。在诗中,诗人通过与琵琶女的交流和弹奏,听出了她内心的痛苦和哀怨。“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诗人从琵琶女的遭遇中联想到自己的贬谪经历,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对琵琶女的同情,也抒发了诗人自己被贬后的孤独、苦闷和对人生的思考。

3.3 民生主题的突破

白居易一生心系百姓,他的许多诗歌都深刻地反映了民生疾苦,为社会底层人民发出了呐喊。

《观刈麦》是一首反映农民劳动和生活的诗歌。“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诗人描绘了农民们在炎炎烈日下辛勤收割小麦的场景,他们为了生计,不惜忍受着酷热的煎熬,竭尽全力地劳作。而那些贫困的妇女们,甚至连自己家的田地都被剥夺,只能靠拾麦穗来充饥。这首诗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农民生活的艰难,也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深切同情。

《杜陵叟》则更深刻地揭露了当时官府对百姓的残酷剥削。“杜陵叟,杜陵居,岁种薄田一顷余。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干。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杜陵叟辛苦一年,却遭遇旱灾和霜冻,庄稼颗粒无收。然而,官吏们为了自己的政绩,却不向上级报告灾情,反而急着向百姓征收赋税,逼得百姓典桑卖地。通过这首诗,白居易无情地揭露了官府的黑暗和百姓的悲惨命运,引起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三、历史影响与评价

4.1 对唐代文坛的贡献

4.1.1 推动新乐府运动的开展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发起的新乐府运动,对唐代中后期的诗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的主张得到了当时众多诗人的响应,如李绅、张籍、王建等。这些诗人纷纷创作新乐府诗,形成了一个强大的诗歌流派。新乐府运动的开展,使得诗歌重新回归到关注社会现实、反映人民生活的轨道上来,打破了当时诗歌创作中形式主义和空洞无物的不良风气。它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和现实意义,要求诗歌要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真实的情感表达,为唐代诗歌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4.1.2 丰富唐代诗歌的风格和题材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丰富多样,不仅继承和发展了古典诗歌的传统题材,如咏史、怀古、送别等,还开拓了许多新的题材。他的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等不同类型的诗歌,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和艺术价值。例如,他的讽喻诗以深刻的社会批判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着称,为唐代诗歌增添了一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感;他的闲适诗则表现了他对生活的一种超脱和淡泊,体现出一种宁静、平和的心境,丰富了唐代诗歌的情感表达。此外,他还善于从日常生活、自然风光等普通事物中汲取创作灵感,使诗歌的内容更加贴近生活,贴近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