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诗杰白居易才情:文采斐然,诗歌传世(2 / 5)

“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是白居易文学主张的核心。这一主张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和现实意义,要求诗人关注社会现实,反映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人民的生活疾苦。在白居易看来,诗歌不仅仅是个人情感抒发的工具,更应该成为针砭时弊、改良社会的重要手段。他反对当时流行的以浮艳、空洞内容为主的诗歌创作,主张诗歌要有充实的内容、真实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

为了更好地实践自己的文学主张,白居易创作了大量的新乐府诗。这些诗歌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社会底层人民的悲惨生活,揭露了官府的腐败和剥削。例如在《卖炭翁》中,他写道:“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通过描写卖炭老人的外貌、心理和遭遇,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制度下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表达了诗人对他们深深的同情。

白居易还提倡诗歌的语言要通俗易懂。“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他的诗歌语言平实自然,没有过多的修饰和雕琢,让普通百姓都能轻松理解。这一特点使得他的诗歌具有很强的传播性和感染力,也使得诗歌真正走入了寻常百姓家。

二、代表作品与历史事件关联

3.1 讽喻诗与社会批判

白居易的讽喻诗是其诗歌创作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它们以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和犀利的笔触,对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进行了无情地批判。

《秦中吟》是白居易讽喻诗的代表作之一,这一组诗共有十首,集中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病。《重赋》一诗深刻地揭露了当时官府横征暴敛的黑暗现实。“白麻纸上书德音,京畿尽放今年税。昨日里胥方到门,手持尺牒榜乡村。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吾君蠲免恩。”诗人通过描述官府虽然下发了蠲免租税的诏书,但里胥却在诏书下达之前就先到家催收租税的情景,辛辣地讽刺了官府的虚伪和贪婪,揭示了百姓在沉重的赋税压迫下苦不堪言的生活。

《轻肥》则通过对比的方式,深刻地讽刺了当时社会上权贵们的骄奢淫逸和百姓的困苦不堪。“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朱绂皆大夫,紫绶悉将军。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诗的前半部分描绘了内臣们骑着高头大马、身着华丽服饰、大摆宴席、尽情享乐的场景,而后半部分则突然转变笔调,写到江南地区发生旱灾,百姓甚至到了人相食的悲惨境地。通过这种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贫富悬殊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在《长恨歌》中,白居易表面上叙述的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但实际上也暗含着对玄宗朝政的深刻反思。诗歌中描写了唐玄宗后期沉迷于美色,荒废朝政,导致安史之乱的爆发。如“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生动地刻画了唐玄宗为爱情而荒废政务的形象。而安史之乱的发生则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杨贵妃的惨死不仅是她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国家的悲剧。白居易通过这首诗提醒人们,统治者不能沉迷于个人的享乐,而应该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

3.2 贬谪与创作转折

元和十年的贬谪是白居易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的创作风格和思想也由此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被贬江州后,白居易的思想逐渐从“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他在《与元九书》中写道:“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仆虽不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