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郑芝龙降清(3 / 4)

其据为己有,为此不惜一切代价。而降清之举,其中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希望借助清朝的力量实现自己占据广东的野心。

而精明狡诈的博洛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可以利用的机会。他深知郑芝龙的心思和弱点,于是便巧妙地抛出了广东这块诱人的肥肉当作诱饵。只见博洛信誓旦旦地说道:“况且如今两广地区尚未平定,我特意铸造了闽粤总督大印在此恭候您的到来。我之所以殷切盼望将军能前来相见,实则是想要与您一同商讨治理地方所需的各类人才啊!”这番话语听起来充满诚意,仿佛真的是为郑芝龙着想。

可惜,贪婪的郑芝龙没能识破这背后隐藏的阴谋诡计,毫不犹豫地一口吞下了这看似美味的鱼饵。然而,等待他的并非如预期般的荣华富贵和掌控一方的权力。相反,他被博洛逼迫送往北京。到了京城后,郑芝龙满心期待能够如愿当上闽粤总督,可现实却给了他沉重一击。不仅未能获得梦寐以求的总督之位,甚至连个实际职务都未曾授予给他。最终,仅仅只赐予了他一个名为精骑呢哈番的虚衔,并将其编入汉军正黄旗之中。至此,郑芝龙方才如梦初醒,意识到自己落入了他人精心设计的陷阱当中。

毫无疑问,博洛挟持着郑芝龙向北进京这件事,可以说是清廷入关之后,所做出的少数几个或者说是最为愚不可及的决策之一。

自从清廷踏入中原大地之后,对于归降之人,他们向来采取的手段便是掌控住这些人的首领人物,然后任用他们的下属部将。正因如此,像左梦庚、刘泽清这样的明朝大将投降清朝时,无一例外全都被挟持到了京城,然而他们手下的诸多将领却得以受到器重和启用,例如李成栋、马得功之流就是很好的例子。

对于前者推行这样一种策略大体上还是正确合理的。可要是把这种策略运用到郑芝龙及其所属部队身上,那就无疑是一招败笔了。要知道,在郑氏集团的内部实际上存在着拥护清朝和反对清朝这两大派别。其中,只有郑芝龙是发自内心地归降于清朝,而郑鸿逵、郑芝豹以及郑芝龙的长子郑成功等等这些人,则统统都是坚定的拥明一派。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实际上,郑芝龙决定投降清军这件事在内部引发了轩然大波,遭到了来自各方的强烈抵制和反对。除了声名远扬的郑成功以及郑鸿逵兄弟二人外,像安南侯杨耿、来夷侯周崔芝还有安洋将军辛一根等等这些人都坚决不肯顺从。特别是郑芝龙的弟弟郑芝豹以及儿子郑成功,更是苦苦劝谏,极力阻止他做出这样的决定。当时的情况十分紧张,甚至周崔芝等人不惜采用极端的方式,比如自杀,以此来表示对郑芝龙降清之举的坚决抗议。

与此同时,曾樱、张肯堂等曾经效命于明朝的旧臣子们纷纷躲避到海岛上暂居,但即便如此,他们在郑芝龙的部队当中仍然具有不可小觑的影响力。所以说,在如此复杂且艰难的局势之下,郑芝龙最终竟然能够顺利地完成降清的各项部署安排,实在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那么,他究竟为何能够达成这一目标呢?关键就在于他牢牢掌控着自己的军队。而且,他提出的降清主张应该也获得了手下一些主要将领的支持与拥护。比如说施福、施琅等人,他们的立场始终偏向于清朝一方。正因如此,哪怕有着众多坚定的拥明派的激烈反对,郑芝龙依然毫不犹豫地下定决心向清军投降。在此之后,以施福所率领的队伍为核心力量的郑芝龙部下主力军,居然还跟随着李成栋等人一同去进攻广东地区。

施福所统领的那部分明朝军队,实际上乃是郑芝龙所属军队中的核心力量与中坚骨干。当这一支强大的军队向清朝投降以后,剩余下来的郑氏军队便大多成为了四处游荡、分散零乱的散兵游勇。这些人在战斗能力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多数情况下难以胜任激烈的战争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