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南京城下。此时的南京城防已陷入瘫痪,谷王朱橞与曹国公李景隆打开金川门投降,燕军兵不血刃进入皇城。 建文帝在城破之际的下落,成为明史一大悬案。《明太宗实录》记载其\"阖宫自焚\",但民间野史多称其化装成和尚逃亡。近年福建宁德上金贝古墓的考古发现,为\"建文帝出亡说\"提供了新线索。墓中\"御赐金襕佛曰圆明大师第三代沧海珠禅师之塔\"的碑文,与建文帝法号\"应文\"暗合,引发学界热议。值得注意的是,建文帝的皇后马氏在城破时投火自尽,其忠烈之举被后世载入《明史·后妃传》。而建文帝的长子朱文奎年仅七岁,在乱军中失踪,次子朱文圭被幽禁五十余年,直至明英宗时期才获释。 朱棣入城后的首要行动,是诛杀齐泰、黄子澄等建文旧臣。据《明史·方孝孺传》记载,方孝孺因拒绝为朱棣草拟即位诏书,被处以\"灭十族\"之刑,受牵连者达八百余人。这种血腥镇压虽巩固了皇权,却也埋下了\"壬午殉难\"的悲剧记忆。值得注意的是,朱棣对建文朝文臣采取分化策略,对\"靖难功臣\"如姚广孝、张玉等大加封赏,对愿意归附的文臣如解缙、杨士奇等也委以重任。这种\"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有效瓦解了反对派势力。据《明史·艺文志》记载,朱棣即位后赦免了建文朝\"罪臣\"家属达数千人,这种宽严相济的手段稳定了统治基础。 四、永乐新政:权力合法性的重构 朱棣登基后,立即着手构建新的政治秩序。他首先废除了建文朝的\"建文\"年号,仍称洪武三十五年,以示对朱元璋的继承。随后颁布《即位诏》,宣布\"永为定制\"的二十三条政策,包括减免赋税、平反冤狱、广开言路等。这些举措有效缓解了社会矛盾,为永乐盛世奠定了基础。值得注意的是,朱棣在诏书中强调\"法祖\",宣称自己的统治是对朱元璋政策的延续,这种政治修辞成功塑造了\"守成之君\"的形象。据《明太宗实录》记载,永乐元年(1403年)全国税粮征收量较建文朝增加了15%,显示出新政的实效。 在中央集权方面,朱棣改组内阁,设立文渊阁,选拔解缙、胡广等七人入阁参预机务。这种\"阁臣票拟、皇帝批红\"的机制,既加强了皇权,又提高了行政效率。值得一提的是,朱棣首创\"廷推\"制度,高级官员的选拔需经九卿会议讨论,这种集体决策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的滥用。永乐朝还建立了\"厂卫制度\",锦衣卫与东厂的协同运作虽强化了皇权,但也为后世宦官专权埋下隐患。据《明史·刑法志》记载,永乐年间\"厂卫缉事,无孔不入\",导致\"臣民重足而立\"。 为巩固权力合法性,朱棣大力推崇程朱理学。他命胡广等人编纂《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将其定为科举考试的标准教材。这种文化统合政策,既强化了意识形态控制,又促进了儒学的官方化。永乐十三年(1415年),南京国子监扩建工程竣工,学生人数达万人之多,创历史新高。值得注意的是,朱棣还亲自撰写《圣学心法》,阐述儒家治国理念,将自己塑造为\"圣王\"形象。该书在序言中宣称:\"朕以武功定天下,以文治化万民。\"这种\"内圣外王\"的自我标榜,成为永乐朝统治的合法性基石。 五、迁都北京:从龙兴之地到帝国心脏 永乐元年(1403年)正月,朱棣升北平为北京,称\"行在\"。这一决策既有战略考量,也有政治隐喻。北京作为朱棣的藩邸所在地,承载着\"龙兴之地\"的特殊意义。迁都工程历时十四年,耗费白银约六百万两,相当于当时全国年财政收入的两倍。工程之浩大,正如《明太宗实录》所记:\"凡庙社、宫殿、门阙,规制悉如南京,而高敞壮丽过之。\"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城的建设采用\"移山填海\
第六章 燕王进南京:叔侄争权,江山易主(2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