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5章 小诊所里的真中医(上)(1 / 2)

鹤山县,偎依在汉平市东北部的山峦怀抱中,是一个被时光温柔以待的典型农业县。这里的经济发展虽不耀眼,但民风淳厚,生活节奏舒缓得如同山间流淌的溪水。

车子一路走来,周边的环境很是不错。

庄启文的诊所并未坐落在县城的喧嚣中心,而是在县城边缘,紧邻着那条承载着南来北往故事的国道边上。

诊所的门面不大,那块白底红字的“启文中医诊所”招牌,在经年累月的风雨洗礼下,字迹已显斑驳,仿佛在无声诉说着岁月的痕迹。

门口两侧,一副木质对联颜色褪淡,却依然能辨出那饱含医者仁心的字句:“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惜架上药生尘”。

这年头还用这副对联的中医诊所已经不多了。

主要是水平不够,用这样的对联,真的容易被人嘲讽。

陈阳和贺彭军出发的比较早,从市区过来,开车也就一个半小时,这会儿也才早上九点多。

诊所门口有着老旧的长条木椅上,上面坐了好不少候诊的患者。

一位老人掩口低声咳嗽,每一声都带着沉重的痰音;一位年轻母亲怀抱着啼哭不止的幼儿,眉宇间写满焦灼;还有个中年人捂着上腹,面色蜡黄,额角渗出细密的汗珠。

诊所的门敞开着,有患者进进出出。

马路对面,一辆黑色轿车稳稳停靠在路旁。

“陈医生,就是这里了。”驾驶座上的贺彭军抬了抬下巴,指向对面的诊所。

陈阳透过车窗,看向对面的诊所。

隔着马路,陈阳能注意到,尽管候诊的患者们都带着病容,但彼此间偶尔会低声交谈几句,神情中透露出对这家诊所的信任,全然不似大医院里常见的那种焦躁与不安。

“陈医生,这儿患者不少呀。”贺彭军道。

单看在门口候诊的患者,就有十多位,还有诊所里面的。

对一家小诊所来说,能有这么多患者,绝对算得上人气爆棚了。

“走,进去看看。”

陈阳取出口罩戴上,又架上一副朴素的黑色方框眼镜,这才下了车。

陈阳现在可是拥有五六千万粉丝的网红名医,认识陈阳的人不少,从京都来汉平市的路上,陈阳就被好几个人认出来了。

当然有的人认出来也只是远远的指指点点,直接走上前和陈阳搭话的人并不多。

庄启文是中医,大概率是能认出陈阳的。

贺彭军紧随其后,两人一前一后穿过并不宽阔的马路。

踏进诊所,内部空间比外观看起来要宽敞些许,但陈设极其简朴。

正对门口是一个颇有年头的玻璃柜台,里面整齐陈列着各类常见中成药。

柜台后方,一组顶天立地的中药柜占据整面墙壁,密密麻麻的小抽屉上贴着泛黄的药材名称标签,浓郁的药香正是从这里弥漫开来。

左侧用一道素雅的棉布帘隔出了诊疗区,隐约可见里面的针灸床和诊疗桌;右侧候诊区摆放着几条长木凳,此刻已座无虚席。

一位四十岁出头、穿着洁净的白大褂的妇女,正在药柜前娴熟地抓药、称重、打包。动作流畅而精准,每一个药包都捆扎得工整利落。

布帘掀动,一位患者拿着药方走出,女人很自然地接过方子,开始新一轮的抓药。

“下一位,李秀芳。”布帘后传来一个温和而沉稳的嗓音。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太太应声起身,步履蹒跚地掀帘而入。

陈阳和贺彭军在候诊区观望,尽量不引人注目。

诊所的墙上悬挂着几面锦旗,这些锦旗颜色深浅不一,显然是在不同时期赠送的,“妙手回春”、“医德双馨”等字眼在略显昏暗的诊所里格外醒目。

落款多是本县或周边乡镇的村民,这些朴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