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0章 豪奢的袁公路(1 / 2)

邓艾在此基础上,写了一篇《济河论》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邓艾认为:“从前因为黄巾之乱,导致天下大乱,百姓流离失所,土地荒废,为此而屯兵开田。

因为许昌地处天下正中,四通八达,将粮食存于此处,便于控制整个天下。

而今,只剩下西南与东南还未平定。

我们如果攻打西蜀,出兵汉中,有关中平原为其输送粮食。

而几位魏帝多次南下征讨东吴,仅用于运输的兵力就占去一半,耗资很大,劳役繁重。

从陈国的陈县经汝南郡到九江郡的下蔡县,这片区域土地肥沃,应当开挖河渠,引水灌溉,广积军粮。

在淮河以北屯兵二万人,淮河以南屯兵三万人,按照五分之一的比例轮休,常有四万人,边种田边戍守。

风调雨顺时,这片区域的粮食收成能达到关中平原的三倍之多。

扣除将士屯田的费用,每年用五百万斛作为军资。

六七年间,可以在淮河上游积蓄三千万斛粮食。

这些粮食够十万大军吃上五年,凭着这些积蓄进攻东吴,可无往而不胜啊!”

司马懿看后,非常兴奋,立刻采纳并实施了邓艾的方案。

魏国在淮南、淮北广开河道,大举屯田。

五里设置一个军屯营,每营六十人,一面屯田,一面戍卫。

同时将汝南郡内的数条河道扩宽,从黄河引水注入淮水、颍水、汝水之中,并在颖水的南北两岸,修建了许多陂田。

淮水流域挖掘了三百多里长的水渠,灌溉农田二万顷,从而使淮南、淮北连成一体。

数年后,从颍川郡的许昌,经整个汝南郡,到九江郡的寿春县。

沿途兵屯相望,鸡犬之声相闻,出现了一派繁荣富庶,欣欣向荣的景象。

这一地区百姓的富裕程度,甚至一度超过了京城。

从此,淮水流域的水利和军屯建设得到飞速的发展,魏国在东南的防御力量也大大加强,东吴再也无法将手伸向淮河以北。

每当东南有战事,大军便可乘船而下,直达江淮。军资粮食有储备,因为修渠引水,导致这一带的水患消除,没有了水害。

这些,皆是邓艾的功劳。

魏国能在三国时期,至始至终保持实力最强,除了本身国力占优外,后期邓艾的许多政治主张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邓艾在政治上有着不逊色于他的老领导司马懿的能力,在军事上同样如此。

邓艾在统军作战中,目光远大,见解颇深,具有难得的战略头脑。

作战中料敌先机,始终能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在与姜维的数次交战中未尝败绩,并多次击退姜维的进攻。

偷渡阴平,灭亡蜀国的战役中,堪称华夏五千年来,最神奇的入川作战,已作为军事史上的杰作而永远载入史册。

寇恂在汝南郡的勘测,让这里有可能提前五十年,享受到田连阡陌,鸡犬相闻,草长莺飞,繁花似锦的景象。

…………

三日后。

汝南郡,平舆县,袁术府邸。

府邸朱漆大门上的铜环镶着金边,门前两尊石兽睥睨着空荡的长街。

此时的袁术正在自己的府邸宴请本地豪族。

暖香混着椒兰气息扑面而来,将门外完全隔绝成另一个世界。

“后将军新得南海珊瑚树,正待诸位共赏。”锦衣侍从为宾客们躬身引路时,腰环佩玉相击之声响彻不断。

穿过走廊时,可以见到正在忙活的庖厨,鼎中鹿腱翻滚的浓香与漆案上吴郡蜜橘的清香交织在一起。

两个小婢捧着食盒碎步疾行,盒中炙肉油星不慎溅上廊柱,那朱漆竟愈发鲜亮。

正厅内。

西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