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9章 练兵(2 / 3)

,实在不行就说是义民杀奴心切,自备粮草,自愿归附,民心可用。

其实只要皇帝不管这事儿,也不怕那些言官弹劾。

从三百战兵的兵额一下子膨胀到两千,刘招孙对岳父大人这番操作佩服的五体投地。

不过为了报效杨经略的栽培之恩,刘招孙决定直接招满五千。

努尔哈赤很快就要来打开原,辽阳沈阳也将不保。

到时辽东烽火遍地,没有几个文官监军会闲的蛋疼,身涉险地跑到辽东查什么兵额。

总之一句话:刘招孙点兵,多多益善。

想明白这些,他就开始专心练兵。

这个时代的练兵主要是训练军纪和戚继光的《练兵实纪》和《纪效新书》,这些都是现成的教材,完全可以拿来照抄,基本不需做太多改动。

戚帅练兵最看重的是兵源和军队纪律。

刘守备麾下这支与镶蓝旗鏖战的南兵,其中兵油子就不少,更不要说其他人马。

上次在浑江,遇到镶蓝旗真夷攻击,最先溃逃的就是兵油子。

戚继光死后,由于装备训练等原因,曾经战功赫赫的戚家军不断褪色。

戚金虽是按照照他叔父当年那样练兵,然而时代在变,在商品经济高度繁荣的万历朝,越到后期招募一支纯粹的义乌矿工,就越难了。

兵源不好,一切都无从谈起。

按照戚继光的说法,城乡的油滑之徒不要,老兵油子不要,见惯官府的城里人不要,脸孔白白细皮嫩肉的也不要。

只有黑大粗壮,见官府有胆怯之意的乡野之人,农村人和矿徒最好。

还需要是单身汉,在卫所建立之前,那些有家室的士兵在战场上肯定不敢搏命,而且他们死后守备大人还需要一笔不菲的抚恤金。

一句话概括:单身的、老实健壮的乡下人。

辽东经济发展水平较之江南,相差不啻以里计,这边的兵源也未必比义乌差多少。只是辽镇这些上官们根本没把精力用在练兵上,他们觉得依靠几百上千个家丁就能解决边患,为何要花更多钱去练兵呢?退一步讲,即便是投了后金,管职俸禄不变,照样可以大把捞银子,辛苦练兵又有什么意义呢?

跟随来的那些苦难辽民,很多都符合选兵标准,他决定先招收两千人。

在实际训练中,还必须要将士兵地域打乱,防止以后出现尾大不掉的问题。除了辽地,还需要招纳其他各地兵源,刘招孙决定先从南兵中选拔两千人,与辽人混合训练。

解决了兵源问题,接下来就是军律。

所谓军令如山,必须做到令行禁止。

自从回到沈阳,刘招孙便与士兵同吃同住,他住在帐篷里,身边带着两个亲兵,一个叫张潮,另一个便是裴大虎。

刘守备正在渐渐淡化家丁的作用,家丁虽然好用,但类似罂粟,用的多了,就废了,只会对提升整个军队战力只会起到反作用。

{();} (ex){}  金虞姬每日站在南门门口,在几名杨镐家丁护卫下,像望夫石一样望着南边军营,等待她的守备大人回城。

现在朝鲜美姬和杨青儿已经和好,因为刘招孙一直不在,没有了男人,女人就变成了好闺蜜。

一连十几日,刘招孙带着他的新军进行魔鬼式训练,为的是在开原之战前练出一支可战之兵。

每天晨时,天未大亮,生火造饭。全军吃过早饭,各营把总带着士兵围着沈阳城跑操。

沈阳城城墙周长九里三十步,这些身体本不强壮的难民,必须要在守备大人规定时间(一炷香)内,坚持跑完一圈,否则就会被淘汰。

刘招孙亲自训练八百人,未来作为他的近卫营。

跑完步,新军中最强壮的士兵也变得面红耳赤,呼哧呼哧喘气,稍稍休息一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