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五章:皇上驾崩了!(2 / 9)

自己的权力被架空。

文臣中,开始培养浙东党。

军队中,更是将自己老朱家的几个人放在了关键的位置上。

甚至通过一些手段,将隐隐成为淮西勋贵领袖的李善长,给逼的自动请辞,告老还乡。

可在李善长离开后,却苦于没有合适的人来统领整个中书省,毕竟在这些年里,整个淮西党在朝堂之中的势力已经越来越强盛。

似乎是发现这种人事的调派,已经无法改变现有局面,所以太祖皇帝开始考虑起怎么样才能使现在这种情况出现变化。

最后通过不断的查阅史料,在历代的史书和发展进程中找到了答案。发现这一切的根源,其实与任用何人来做何种官职没有本质上的关系。

这一切的根源,都是因为阶级固化和分权所导致。

而现在的朝廷架构和制度都必然会导致这样的局面所出现。

就是换任何一个皇帝,任命任何的臣子,结局都是一样的。

所以,之后的多年里,便开始针对这一根源,开始了谋划。

尽管这些奏折当中都没有任何的说明,但朱瞻基还是敏锐的从这些奏折以及在胡惟庸上任中书省左丞相后的七年人员调整名单中找到了答案。

整整七年的时间,整个大明朝从边疆到朝廷,从军队到后勤补给的重要官职上,开始了一系列的调整。

几乎是掌握了所有实权的官职,或者换句话说,任何力量,任何军队,都必被其手中之人所制约。

如军队的统帅可以不是自己人,但这支军队的补给后勤,必被其所制。

京城周围军力,京兆府等等......

在足足等待了七年,谋划了七年后。

终于开始针对中书省这个在太祖皇帝眼中分权,导致阶级固化和君主权力削减的罪魁祸首下手了。

并且,在那胡惟庸七年的掌权时期中,其为人飞扬跋扈,大有将整个朝廷视其一言堂的架势。

皇权在这个过程中,几乎成了被忽视的状态。

太祖皇帝几乎是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

最终在谋划好一切后,动手了。

至于那些被定罪的名目到底是否真实,又是否虚构,其实已经没有太大的意义了。

因为中书省的裁撤,必然要有一颗炸弹引爆,如此才能光明正常,名正言顺的动手。

在中书省被裁撤,皇权得以集中的大背景下,一个臣子到底是否有叛乱之心,已经没有任何的意义。

这就好像元末时期,天下大乱,元廷倒覆的大势之下,那元廷有没有出像脱脱帖木儿以及王保保这样的名臣名将名相,压根没有任何的意义。

如果换一个时代,是成吉思汗的年代,这两个人必然会建立一番丰功伟业。

可惜。

这就是大势。

而何为封建王朝之大势?

其实就两个字,人心!

就好像天下苦元苛政久矣,此便是天下人心,乃大势之所显。

大势之下,明朝顺势而起。

可裁撤中书省中,何为大势,天下苦淮西勋贵久矣。

天下士子无晋升之途。

各地受淮西勋贵欺压。

加上封建王朝中央集权此亘古不变之大势。

一夜之间。

明廷当中以胡惟庸为首的庞然大物,顷刻倒覆。

若非如此种种,一个深居皇宫,无三头六臂,亦无分身之术的帝王,又何以掌控天下?

做到这一切的背后力量,是什么?

借的正是天下大势之力。

试想,任何一个游离于淮西勋贵势力之外的士族,在看到这种状况下,哪个不会加一把劲儿?

都说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